news image
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李强 华小峰 “各部门注意,倒边施工现在开始。”6月19日晚上9时20分,成都北二环附近,一处建筑工地内,临时搭建的指挥部灯火通明,大屏幕分出四个画面,一声令下,四个点位同时开工。目标只有一个——在“天窗”时间之内,完成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站南北站场交替施工。 “天窗”时间,是铁路部门对暂停铁路运行,抢时赶工的说法。此次施工的“天窗”时间共计520分钟,持续到6月20日早上6点。 随着此次施工的完成,被市民俗称为“火车北站”的成都站顺利倒边,工程进度过半,离建成开通又近了一步。 倒边作业。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2000人夜战520分钟 “火车北站”上演施工接力赛 “我在铁路系统干了快20年了,这是第一次遇到铁路营业线Ⅰ级施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客站建设指挥部四川项目部副主任黄常杰说,Ⅰ级施工是铁路施工的最高等级,意味着难度大、投入多、情况复杂,这次成都站又上了一个难度——时间短。 成都站位于成都北二环区域,成灌联络线、成灌单线、成安联络线、宝成单线等从站里穿过,虽然在2022年10月启动改扩建,但施工不停运,日常仍有多趟列车从这里经过。 倒边施工就像一场接力,让站场施工区和铁路运行区对调。改扩建工程开始时,北站场主要承担运行任务,南站场搞建设,随着南站场主体项目完工,具备通车条件后,运行任务转到南侧,北侧封闭施工。 “我们此次完成的‘倒边’施工,要在既有运营线路旁进行大规模拨接和道岔插入,需要克服行车干扰、空间受限、既有管线复杂、多专业交叉作业等难题。”中铁八局成渝中线铁路(成都站改建)项目部总工程师杨枭介绍,施工中采用“模块化预拼装+分段突击”施工模式,将7个拨接口,传统需要5小时的工序拆解为4个独立作业单元,成立8个突击小组同步推进,极大地缩减了既有线占用时间,减少了对运营铁路线的干扰,实现天窗期利用率提升40%的显著成效。 轨道的转移是第一步,通信、信号、电力和接触网等“四电”设施也需要同步跟上,它们就像整条铁路的“神经中枢”和“动力心脏”。 空中的电线施工难度最大。“我们的误差是毫米级的,基本要和铁轨垂直对接。”中铁电气化局成渝中线铁路(成都站改建)项目部项目经理杨旺介绍,在极短的铁路“天窗”停电时间内,需要克服高空作业风险,精准对接,基本没有重来的机会,项目团队运用先进设备和数字技术进行精确施工,确保工程一次成型、一次成优。 此次施工的“天窗”时间共计520分钟,从6月19日晚上9点20分,持续到6月20日早上6点,整个施工周期共投入近2000名作业人员,圆满完成了倒边作业任务。早上7点09分,0S5081次列车平稳驶过成都站。 成都站示意图。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空中公园堪比14个足球场 新站房面貌初现 倒边作业完成后,“火车北站”改扩建正式进入下半场。 6月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全新的“火车北站”已初现面貌。站房屋顶已经建成,正在等待吊装,周边的高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高架下的铁路上列车正在通行。 高架广场是“火车北站”的一大特色。以前的“火车北站”,站房与站台在同一层,改建后,站房修在高架广场上,站台和铁路线则在高架之下,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 建设中的南站场高架广场。 中铁八局成都车站站房项目部总工程师杨杰介绍,高架广场同样采取“分步施工、南北交替”方案,将施工区域划分为南北两个作业面,各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南侧先行建设。倒边后,既有运营线路切换至南侧新建站台,高架广场(北)启动施工。目前,高架广场南侧已完成主体施工。 未来,高架广场南北两侧将建成面积约9.6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市政公园,相当于14个足球场大小,集候车、休闲、购物于一体,进一步服务市民需求。 空中有公园,地下还有一个综合交通枢纽。 “火车北站”不仅是一座铁路车站,也是成都人熟悉的地铁站,已开通地铁1号线、7号线,未来还将开通18号线。位于站房下方40米深处,就是在建的18号线。 “从站房到地铁,从地上到地下,整个项目立体高差达到100米,就像抽屉,每一层都有不同功能。”中铁建工成都车站项目部生产副经理王京介绍,施工现场与地铁1号线既有结构最小间距仅1米,加之地处市中心,施工环境异常复杂,项目团队以科技赋能施工管理,基于北斗定位系统搭建深基坑监测体系,实现24小时毫米级高精度变形监测,部署智能预警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高支模变形、临边防护等关键风险点进行实时识别,显著提升风险响应效率。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更多(Read More)

作者 liang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