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mage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文 吴枫/视频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当白衣执甲的坚守与智能科技的浪潮相遇,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今日起,川观新闻特别推出“与AI同行”策划,将对话三位站在医工交叉前沿的头部医院探索者,看AI如何成为医者的“第三只眼”。首期,我们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正林。 杨正林。 8月7日清晨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大屏上的数据不停跳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凝视着数字,调阅实时诊疗数据:“当前消化内镜检查的供需匹配度如何?我们需要找出等待超72小时的患者。” “从门诊管理驾驶舱大屏实时数据来看,当前青羊院区消化内镜检查预约周期为4天、草堂与龙泉院区预约周期在3天内,患者入院平均等待时长为3.48天。”信息工程师余妍秋调出智慧管理系统。 这并非简单的数据查询,而是医院借助AI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缩影。如今,医院正在进一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部分落实“元医院”概念,这些设想即将落地——全院运营数据可视化展示,“院长驾驶舱”使得管理者能像“掌舵船长”般把控每一处细节。 “我想知道多少人检查要等三天以上。患者来医院,总希望两三天内就能检查,我们得通过数据调配资源,让最需要的人尽快得到检查。”杨正林的思考并未止步。 他的目光还投向更远处:“住院等待时间也得透明化,让患者和医生都心中有数。”如今,医院借助今年初完成的国产DeepSeek大模型全流程本地化部署,实现AI赋能医院精细化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疗质量、服务患者和管理效率三大核心,实现全流程、多维度的精细化管控。AI深度参与相关数据趋势分析,为医院提供负荷预警、资源配置建议等决策支持,实现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这让四川省人民医院成为省内首家实现医疗全场景智能化落地的三甲医院。 据省人民医院统计,截至8月,在患者服务端,微信公众号智能客服日均处理咨询超2000人次,实现了“无感智能升级”;临床诊疗中,智能助手分担文书工作,让医生得以专注于诊疗决策与人文关怀,在罕见病领域,AI筛查模型更是实现了HAE(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确诊零的突破;医院管理上,“省e通”智能中枢整合院内各个业务模块,服务全院职工,成为院内职工的掌上百科全书;ChatBI系统让管理者通过简单的语音或文字对话就能获取数据分析报告,决策效率显著提升。 当被问及对医院运用AI的评价时,杨正林用“惊喜与挑战并存”来概括。 “DeepSeek的应用确实带来了质的飞跃。患者能随时获取医疗科普,年轻医生能弥补知识短板,科研人员能更加便捷地获得精准的临床数据,以用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教学也能整合多学科智慧。”他举例,心脏科医生遇到呼吸科问题时,打开我们的智能会诊系统,能快速弹出跨学科基础诊疗方案”,“当然,这不是替代专家,而是让专家更高效地工作,最终决策权始终在医生手中,至少当前的情况是这样。” 杨正林认为,随着AI愈发精准,部分基础工作或可由其独立完成,“比如体检结果正常的初步筛选,只要不出现假阴性,就能节省大量时间。” 但杨正林也对AI保持清醒认知。“院内外数据连接、信息实时更新还需加强,以及伦理与标准化问题也亟待解决。”他接着说,“AI结果必须经医生把控,现阶段绝不能让机器直接做临床决策。相关部门正在推进相关规范,这是底线。” 对于年轻医生,杨正林寄语殷切:“AI不仅是技术工具,还是医者感官的延伸,不掌握AI等前沿技术,未来可能落后甚至被淘汰。”他以机器人手术为例,“现在外科医生能远程操作,就像打游戏一样。年轻人要主动拥抱医工交叉,让AI助力工作,这样才能在10年、20年后依然走在行业前沿。” 采访结束时,信息中心的大屏仍在刷新数据,恰似医疗智能化进程中永不停歇的脚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阅读更多(Read More)

作者 liangfm-2